查看原文
其他

智商最高降8分,你还在给小孩看“屏幕”吗?

凌骏 医学界儿科频道 2023-09-24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最高会造成6岁儿童8.2分的智商水平下降,这可能是后期怎么‘鸡娃’也补不回的。”


普遍的常识是,儿童过早、过多接触电子屏幕不利于身心成长,但影响程度和范围却缺乏系统的指标。

最新权威研究显示,不适当的“屏幕暴露”会对儿童认知发育、语言以及心理行为造成显著影响,甚至降低智商水平。

“最高会造成6岁儿童8.2分的智商水平下降,这可能是后期怎么‘鸡娃’也补不回的。”本次研究领衔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江帆教授也对“医学界”表示,她对最终的评估结果感到吃惊。

该研究于6月5日发表在全球儿科学Top1期刊——JAMA Pediatrics《美国医学会-儿科学》杂志,从母孕晚期开始,长达6年以上的随访、阶段性地全面评估,“至少根据截至目前队列的观察发现,早期屏幕暴露产生的相关危害在幼儿成长后期未见逆转。”江帆教授称。

“后期增长组”
6岁时智商水平下降8.2分

本次研究隶属江帆教授团队儿童系列研究——SCHEDULE队列中的“出生队列”,SCHEDULE队列建立于2012年,覆盖10省市、对超过22万名儿童的生活方式及健康发展进行了详细研究。

在“出生队列”里,江帆教授团队将育儿过程使用电子屏幕的情况分为三组:

“持续较低组”:6岁前保持平均每日“屏幕暴露”约1小时;

“早期增长组”:2岁前“屏幕暴露”时间较长,随后逐步减少;

“后期增长组”:6岁前“屏幕暴露”时间随年龄增长持续增加。


刚出生时,三组婴儿发育水平和气质类型没有明显差异,但之后在不同屏幕暴露轨迹的影响下,情况发生了改变。

与“持续较低组”对比,“早期增长组”6岁时总智商水平减少6.7分,同时认知熟练分数更容易受到影响,下降10.6分,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指数分别下降11.3分和8.0分。

“虽然2岁后使用屏幕的时间逐渐减少,但最终认知发育水平仍显著下降,表明后期‘挽救’措施可能不足以逆转已带来的损伤。”

“也暂无证据表明,市面上各类益智软件能促进3岁以下儿童的学习能力,尤其对于婴儿。”江帆教授称,此前一项研究表明,给2岁以下儿童正放或倒放视频,他们并无法察觉,“而快速连续、声画同步的无效信息反复刺激,对儿童未来的学习能力反而会造成影响。”

研究结果提示,“早期增长组”2岁前每天“屏幕暴露”最高达3小时,随后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增加,多动与注意力不足方面的受损也更加明显。

另一方面,即便在2岁后才开始增加电子屏幕的使用,依旧无法避免健康危害。

“后期增长组”中3-6岁期间出现了最高达每日3-4小时的屏幕接触,最后总体智商水平下降8.2分,语言理解能力和知觉推理能力也受损严重。

“幼年是大脑发育最快速的阶段,在真实世界丰富的环境刺激下,儿童对此积极的认知处理会使大脑前皮层和各脑区的功能进行迅速连接。”研究分析原因提及,“但对于电视这类电子产品,儿童大脑所采取的策略是被动处理,长期会导致认知控制网络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现在都在拼‘赢在起跑线’上,学区房、学前班、课外补习......却忽视了错误养育行为造成的损害,可能后期花再大力气也补不回来。”除了认知能力,在江帆教授团队的另外两个研究中,不适当的“屏幕暴露”对儿童语言、社交和情感发展也造成损害。

研究再次强有力的提示家长,应尽量避免让2岁前,尤其是18月龄前儿童接触电子屏幕,而2岁以后儿童屏幕暴露时间也应该控制在每天1小时以内。

不容乐观,
幼儿园儿童每日屏幕时间高达近3小时

早在20多年前,江帆教授就专注于研究儿童生活方式对健康成长的影响。

从睡眠入手,到运动和娱乐方式,江帆教授团队通过持续的跟踪随访,将普遍存在,却又不恰当的育儿方式与儿童身心成长损害进行了量化指标的挂钩。

现状并不容乐观。目前世卫指南不推荐1岁以下幼儿接触屏幕,但根据SCHEDULE“学龄前”队列的调查数据,上海:

76%的儿童在2岁前就开始接触屏幕;

24%的儿童在1岁前就开始与家长一起被动看电视;

以刚进幼儿园的3岁儿童为例,其每日平均屏幕时间已经高达2小时50分钟;

78.6%的儿童屏幕时间超过了每天1小时的指南推荐标准。

事实上,儿童“屏幕暴露”过久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电子产品的普及,社会节奏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让家长把电子产品当成“哄娃利器”,以获得片刻安宁。“门诊中,家长通过一台手机,让小孩不哭不闹的情况屡见不鲜。”

对此,江帆教授强调陪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2至4岁幼儿每天静坐看屏幕不应超过1小时,“在控制时间的情况下,2岁以上儿童可以适当接触电子屏幕,但最好在亲人的陪伴互动中进行,过程中的交流有助于儿童思维能力的建立。”

由于在该年龄段,儿童受益主要源自互动行为本身,并不在于亲人具体“输出”了什么内容,在父母繁忙的情况下,“隔代陪伴”同样能起到显著效果。

另一方面,江帆教授呼吁推进儿童的“社区活动”,包括独立活动和邻里间儿童互动。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在户外活动中磕碰、接触病原体导致生病等,但户外活动对儿童智力、心理乃至体格健康都起到重要的塑造作用,而无形的损伤才是最可怕的。”在江帆教授的规划中,团队后续还将对研究队列中的儿童进行脑功能检查,进一步明确“屏幕暴露”影响儿童大脑发育的神经机制。

另据介绍,在超22万名儿童的SCHEDULE队列中,“屏幕暴露”只是其中一环,从出生一直到青少年,这一项跨越时间维度的中国儿童长期随访研究仍在持续进行。

时间回到1998年,江帆教授在导师的带领下,团队走访调查了全国9省市3万多名儿童,发现导致中国儿童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课业负担过重”以及“上学过早”,在一系列科学数据的助推下,2007年上海市出台“推迟中小学上学时间”的通知,让孩子多了一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江帆教授对最新系列的研究也有相同期盼。

“论文发表本身不是目的,我们希望能通过基于中国儿童人群研究的成果更多积累证据,借此制定出针对中国儿童生活方式综合指南,将一系列研究结果及时地转换为对家长、医生、乃至社会各类儿童机构的育儿实践指导。”江帆教授称。







想获取更多热点特稿?

HPV疫苗打一针就够了?
灭活疫苗与mRNA疫苗有何区别?

美国FDA公布“新冠疫苗1291种副作用”,真相是?
你想看的“医”手资讯医生站“医学特稿”专栏都有👇
1.扫码下方二维码


2.点击立即下载」


3.打开医生站App点击专栏


4.在精品专栏里找到医学特稿」,关注专栏

订阅专栏,每天读篇热搜药! 

下载医生站App,随时随地订阅啦~

来源:医学界
责编:Wen

推荐阅读

版权申明

 本文转载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